云中谁寄锦书来?揭秘古人寄信的那些 保密“小心机”

发布者:王希发布时间:2021-01-06浏览次数:313


来源:微信公众号“保密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通信技术落后的古代,寄信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联系方式。

但你有没有想过,那时山高路远、旅途艰难,古人靠啥寄信呢?虽然邮驿制度很早就建立了,但专供政府传递公文,即使“偶尔”夹带个人信函,也只是达官贵人的权力行为,并不为人民服务

快递小哥也有千年历史

古人寄信,最常见的是找人捎带。

这种方式很早就产生了。《诗经·桧风·匪风》收录了一首先秦时代民歌。主人公老家在西边,自己却远游东土久滞不归。于是他站在道路边等着来往的车辆,挨个问:谁将西归?怀之好音。(哪位朋友西归故乡?请为我带信回家)”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句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在远方服役的丈夫托人为妻子寄来书信(因古人常将书信结成双鲤形或将书信夹在鲤鱼形的木板中寄出,故以双鲤鱼”为书信的代称),妻子惊喜激动,赶紧“长跪读素书”。

捎信的人,可以是熟人,可以是一些专门的代理人如走南闯北的商人,还可能是专门以帮人传递信件或物品为业的快递小哥”——信客,这个职业直到20世纪还存在。

物理防护巧做保护罩

现代生活,我们常说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其实古人也不例外。尤其在信件保密方面,他们可谓绞尽脑汁

在纸张未发明前,古人常用木牍写信。信写好后,用一块木板盖在有字的上,这块盖板叫做。然后用绳子把系在一起。为了保密,古人会在检的中心位置挖一个小孔,填上泥砸实后,盖上印章,就叫封泥

到了纸张盛行时期,家书封缄常用棉纸封和火漆的形式。棉纸封即在信封上下封舌之处,加贴棉纸钤印封口,以资保护。火漆亦名封蜡,封粘时,用烛火引燃火漆,于熔成稠状瞬间滴注于需要封粘之处,在将待凝固之前加盖印章,冷却后留下清晰印记,既美观又能有效防止信件被私拆。

古人还会把信放在密封的细长筒里面,一般是竹筒,这样既能保证信件不受损,也能保护隐私安全。这种装信的竹筒因此被称邮筒

不过这种物理防护也有风险,遇到不靠谱的信差就白搭。例如《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故事:东晋官员殷羡在即将离开建康(江苏南京)赴豫章(江西南昌)担任太守时,很多人托他带信,足足安排100多封。到了石头渚(江西赣水西口)时,殷羡把这些信拆开,发现全是请托、求官的,于是将它们一股脑抛进水里,并说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羡又不是信差。

保密技术另辟蹊径

为了摆脱人为因素干扰,古人另辟蹊径,发明了动物传信,最典型的是信鸽传书。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唐朝宰相张九龄就是一位出色的养鸽人,他常用鸽子与亲朋通信,号曰飞奴传书

此外,老祖先们还有个信件保密杀手锏:密语。即通过在字句行文中设置标记进行加密,以防止信件被伪造、私拆。
    南北朝时期,东魏重臣侯景与君主高欢约定了一种行文标识——微点。后来,侯景收到高澄(高欢长子)发来的敕令,景得书,无点,遂意识到这是高澄在假传旨意。
在信件中使用密语,虽然当事人彼此心知,但外人特别是后人看到,则如坠云里雾里,索解为难,堪称保密的成功实践了。


© 西华大学     地址:四川·成都·西华大学    蜀ICP备05006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