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查处泄密案件把保密纪律挺在前面

发布者:党委办公室发布时间:2016-12-02浏览次数:2020

泄密案件查处是保密法赋予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依法保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依纪查处了一大批泄密案件,有力地打击了各类保密违法行为和泄密犯罪活动,对维护国家秘密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国家秘密安全环境的复杂性凸显、安全威胁的多样性增大、安全挑战的严峻性加剧,我们仍然处在各类窃密、泄密案件的高发期、易发期。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泄密案件查处的重要意义,在坚决依法依纪查处各类泄密案件的同时,要防微杜渐,把保密纪律挺在前面,把泄密隐患清除在萌芽之中。

依法查处泄密案件,把保密纪律挺在前面,必须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三个意识。一要增强政治意识。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安危和永续发展。在此意义下,泄密案件查处毫无疑问是一项特殊的政治工作,必须把讲政治作为根本前提。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和“五个坚持”要求,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忠实履行泄密案件查处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案件查处工作的政治效果。二要增强大局意识。中央关于保密工作的决策部署是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根本要求和重大战略举措。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是保密战线必须始终坚持的工作主线,也是泄密案件查处必须服从、服务的大局。不论是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还是切实加强整改措施落实、进行案例通报警示教育,都必须具备做好保密工作的大局观。三要增强法治意识。要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查处泄密案件的能力和水平,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案件查处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要加强依法依纪查处泄密案件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案件查处“权力清单”,进一步规范泄密案件查处的标准和程序,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依法查处泄密案件,把保密纪律挺在前面,必须厘清新形势下加强泄密案件查处的工作思路,准确把握三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案件查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严格泄密案件查处,不仅体现在案件查处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量上。一定的办案数量能体现工作的力度,但办案质量更是案件查处的生命线。要坚持法律标准与政治标准和社会效益相统一,通过办案研究泄密案件发生的规律,研究如何完善管理制度、消除泄密隐患、堵塞泄密漏洞,有效降低泄密和各类保密违法行为的发生几率。二是把握好案件查处实体与程序的关系。实体与程序并重,是依法查处泄密案件的必然要求。如果只注重实体而忽视程序,案件查处工作就有可能违反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如果只注重程序而不注重实体,则有可能丧失案件查处的初衷、目标和方向。要严格执行泄密案件查处涉及的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让查处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前后衔接、环环紧扣,形成科学、合理、统一的案件查处工作机构。三是把握好责任追究与警示教育的关系。在泄密案件查处工作中,对有关责任人员问责是一项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目的。泄密案件查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其对机关、单位保密管理的促进作用,对广大涉密人员的警示作用,真正达到查处一个、教育一批,问责一时、铭记一生的效果。要继续保持对典型泄密案件的通报力度,反对遮丑盖短、只查处不报告、只查处不通报的倾向,及时对案件查处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规律性问题进行通报。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积极利用多种形式加强泄密案件的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涉密人员把保密法律法规规定转化为严格的保密自觉自律意识。

依法查处泄密案件,把保密纪律挺在前面,必须进一步提升案件查处能力,重点强化三个建设。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强化案件查办队伍建设,是提升案件查办能力、提高案件查办质量的关键。要进一步健全泄密案件查处组织体系,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积极引进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形成合理的办案人才结构,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可靠、勇于创新、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泄密案件查处人才队伍。二是强化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泄密案件查处相关法规制度和党内规章,建立完善功能互补、协调一致的法规体系。特别是尽快制定出台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行为的处理办法,明确党纪政纪处分标准;修订完善泄密案件查处办法,明确调查权限、程序及追责方式。三是强化机制建设。新形势下,案件查处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越来越强,不能仅靠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要充分发挥“党管保密”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完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与纪检监察、审判、检察、公安、国家安全、网信、工业和信息化、军队等有关部门查处泄密案件的协同配合机制,建立保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规范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工作。要通过加强协调配合机制建设,充分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形成泄密案件查处的强大合力。

© 西华大学     地址:四川·成都·西华大学    蜀ICP备05006459号-1